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9集课程复讲 |
谢红伟学长 |
|
细讲弟子规第十九集复讲 【长呼人。即代叫。人不在。己即到。】这个动作很重要,它可以广泛来运用,就是接待的礼仪,接待客人的礼仪。在家庭当中,刚好阿姨来了,小孩在那里打电脑,他会大嗓门喊:妈,阿姨来了!这样习惯就很怠慢、很随便,因为尊敬长辈排在次要,玩乐最重要。久而久之,恭敬心就不见了。所以要教。假如这个礼貌没学好,可能在学校、在他往后的公司都会有尴尬出现。我们就要教孩子,加强练习如何接待客人。所以,这一条经文不只要讲解,还要实际带孩子操作。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。当他能学以致用,他会学的欢喜。我们就很欣慰了。客人要走进来,教他们要放拖鞋,要把拖鞋放在客人走进来马上可以穿进去。每一个礼仪的动作,其实都是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他的仁厚之心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在落实。这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,在家庭当中要学习。 在学校的时候,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,教导他们一定要先:老师,你等一会儿,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。跟老师讲了,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,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。其实当他在落实礼仪的时候,一个孩子的耐性、沈着就在这些礼仪实践的过程,一直在养成、在培养。 在公司行号里面,有人来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。比方说要找经理,经理可能在开会,说:找经理,他在里面。这个客人走过去,结果里面在开会,他门一打开,那就会出现很尴尬的情况。会开到一半,到底是要继续开会,还是要接待客人?这样就很失礼了。假如这个主管一追究起来,谁接待的?假如一而再、再而三出现这种情况,那可能工作就保不住了,因为成事不足就败事有余了。面对这样的情境,应该是先请客人“你请坐”,倒一杯水给他喝,“我去先看看经理忙不忙,您先等一下”。等去了,一看在开会,请示一下,说可能还再十分钟、二十分钟,再过来跟他讲一下,让客人的心里也有所准备。所以,处处符合礼仪,处处就让人家很舒服的感觉。 在政府机关。政府机关接待很多可能是各国的重要的人,或者是他们国家的人民。假如政府单位做事的公务员都不符合礼节,那可能脸会丢到国外去,而且也会让他自己的人民对他失去信心。所以,礼确确实实很重要,孔老夫子才说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很难在社会、团体当中立足得好。 『称尊长,勿呼名』,称呼长辈,不要直接把他的名字叫出来,这也是一种恭敬之心。在这个称谓当中,人与人会愈来愈亲密。但是假如直呼名号,比方夫妻在称呼的时候,都三个字、三个字叫,叫久了,气氛就愈来愈冷淡,甚至于会愈来愈火爆都有。所以这个称呼,我们也应该对尊长都是以“叔叔”、“伯伯”、“阿姨”来称呼。出社会了,我们也以比方说“陈经理”、“陈董事长”,这样去称呼。人家听了舒服,也不至于冒犯他人。 在家、在学校也要落实这样的态度。同事,比方说我们当老师,同事跟同事之间,在孩子面前不要直接说 “某某老师”,不要这样称呼,因为这样也是都在称老师的名字。应该称“陈老师”,这也是做个示范给孩子看。虽然我们大人之间称呼可以亲昵一点,但是小孩他还要从小学习谦恭的态度,为人老师也可以注意这些细节的部分。这是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。 因为西风东渐,西方人称呼自己的爸爸妈妈都直接称名。有一个朋友,就叫他女儿都喊爸爸、妈妈的姓名。喊了几年之后。他女儿跟他讲话已经跟他是平起平坐,这个时候就不好教导。所以,称呼是要树立长幼、尊卑的态度,这个礼也不可废。 『对尊长,勿见能』,孩子他提升他的才华,我们要引导他,我们的目的就会引导孩子往这个方向去走。假如都是为了跟别人攀比,好面子,那孩子这些才艺学了之后,不单没有什么大的好处,因为学杂了就学不扎实;不单没有好处,还可能沾染了这种虚华的风气,学了之后,常常想要去跟别人炫耀。所以,我们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。我们应该引导他要有志向。学了艺术这个才华要能造福人群,所谓社会国家者,应该是互助之体也,每个人奉献他的能力跟才华来利益团体。所以我们会引导他,你看这么多,比方说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,现在还不断陶冶人的性情。你要学音乐,也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,要立定高的志向,要能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”,用音乐来改善社会风气。当我们是这样去引导,他又有志向,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跟其它的人有所不同。当他只是为了炫耀,这个孩子学这一门才华,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。因为当他喜欢跟人比来比去,他就患得患失,情绪化会很严重,到时候就爬不上去。但是他有志向的时候,他会不断鼓励自己向前,所以志向已经决定了整个成败的关键。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提到,读书应该志在圣贤。现在的人读书都志赚钱。范仲淹他读书的目的在要找到一个、要掌握一个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。所以他那种心境跟只为了功名读书的读书人,念出来的效果绝对不一样。教育在“慎于始”,慎于一开始,我们引导孩子学习才华、技能,也要有正确的观念。 所以,不可以“见能”是长养他谦卑的态度。《易经》里面有提到“谦卦,六爻皆吉”,《书经》里面也提到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在《易经》的六十四卦当中,每一卦都有吉凶参杂,只有一个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,只有一个“谦卦”。所以一个孩子懂得谦卑,他是可以无往不利。在《了凡四训》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学当中,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谦虚的益处。袁了凡先生当初去考试,也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。每一次还没有考以前,他观察要考试的这些同学,他会发现有些人特别谦卑,谦光逼人,对人都很恭敬、很谦逊。虽然这些同学有的年纪很轻,但是他就觉得他一定会考上,结果考试结果果不其然,谦虚的人都考上了。所以,我们从小也要时时提醒孩子常存谦虚。因为纵使我们今天的才华再高,这个才华不是靠自己形成的!是在成长的过程,非常非常多的人给予我们照顾、提携。所以愈有才华,我们应该愈能感念这么多人对我们的付出,有这样的心境自然就不会傲慢。所以“对尊长,勿见能”。 『路遇长,疾趋揖,长无言,退恭立』。在路上遇到长辈,要主动过去打招呼。有些孩子从小就不习惯对大人行礼,当他都不主动跟大人行礼,这种人情世故就会不懂。所以我们也要告诉孩子,遇到长辈一定要向前去问好,鞠躬,这个是见面的礼仪。因为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已经养成坏习惯,现在要有耐性把他修正过来。教育要慎于一开始,一开始没有把他教会,往后要教就会愈来愈困难。所以,教好一个孩子,确确实实亲师合作特别重要。相信所养成的这一分恭敬的态度,将对他一生受用不尽。 见面之礼,可以鞠躬。大人跟大人之间,现在一般用握手。其实握手是西方的礼仪,中国一般也都是鞠一个躬,当然遇到长辈我们就要“疾趋揖”,要主动去鞠躬。面对长者,我们可以鞠个礼,平辈的话,就很自然鞠躬。当看到人与人见面这样鞠躬,感觉很舒服。 目前很多场合都是用握手来打招呼,握手应该注意哪些事情?比方说,是谁先伸出手来比较符合礼仪?我们要考虑到“顺序”问题,这是握手。长辈跟晚辈握手,长辈先伸手,晚辈再伸手,不然我们就鞠个躬就可以了。上司跟下属握手,上司先伸手。这个顺序不能搞颠倒,不然可能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。男生跟女生握手,女生先伸手;不然你男生伸出来,人家不跟你握,你也很尴尬。这是顺序。 在握手的时候要注意“态度”问题。握手应该注意哪些动作,哪些态度?首先我们要注意眼睛,眼睛要看对方。不然的话,对方会觉得没诚意!这种情况有,因为在宴会当中,遇到很多朋友,在跟他握的时候,眼睛看着另外一个人,握过来,“你好,你好”,心不在焉,很没诚意。所以眼睛要直视对方。 除了眼睛之外,还要注意这个手,力气不要太大,不然会把人家捏得很痛。握得位置也要对,应该抓得差不多这个位置,这样很好。还要注意握的“时间”不可以太长,尤其是男生遇到漂亮的女生的时候,这一点更不能犯过失。当我们处处都能够注意到,那别人跟我们握手就很欢喜。人家感觉很舒服。 握完手以后要介绍,要互相介绍。这个介绍的顺序很巧,刚好跟握手的顺序倒过来。比方说,长辈先伸手,晚辈再伸手,介绍的时候,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,把下属介绍给上司,把男生介绍给女生,刚好是转过来的。其实它虽然是一个礼仪,其实礼仪它就是一种天然的顺序。所以礼,我们在《礼记.乐记》有提到“礼者,天地之序也”,天地很自然的顺序跟规律。这个是介绍的要注意的情况。 在介绍过程,也很有可能人家会递名片给你,这个递名片跟接名片也要注意。你不要那个装名片的袋子拿起来,你一张,你一张,这样给人家感觉不够尊重别人。当一个人不尊重别人,其实已经也不尊重自己,所以俗话叫“自取其辱”,你不敬人,事实上已经是不敬己了。那一张名片是代表你,你怎么可以发得这么随便!所以一张拿起来,双手递给别人;而且递得时候应该用可以看的那一面面向朋友。你假如递反了,他还要转过来看。这细节也处处流露出你处处替人着想。 你接过来,一定要先看一下。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,不只对尊长如此,一般人与人相交往,他假如是总经理,假如是科长,我们就以这个称呼来尊敬他,他也会觉得很欢喜。所以,你一定要先把姓看好,你不要拿过来也看不清楚他姓什么,突然坐下来要交谈了,才想到忘记了,然后又再拿出来看,就怪尴尬的。 拿了名片应该放皮包里拿起来放。很多的人就直接把它放在餐桌上,刚好在吃饭的过程,那个汤滴来滴去,可能对方一看:我的名片!他会不会跟你做生意?会不会跟你合作?你对我的名片这么不尊重,可能给他的印象就很不好。当我们处处有礼,就留给人家很好的印象,就跟人家搭起一个友谊的桥梁。所以见面的礼仪,我们也不可忽略。 “长无言,退恭立”,比方说我们去跟长辈打招呼了,长辈假如没什么事,等他离去了,我们就可以走了,叫“长无言,退恭立”。 『骑下马,乘下车,过犹待,百步余』,这个是叙述到我们古代交通工具,坐在马上,坐在车上。当我们坐在马上遇到长辈,就应该赶快下马,因为你坐在马上,遇到你爷爷,然后你这样:爷爷,你好!那很不恭敬,要赶快下马。或者是坐在车上,也应该先下车行礼。推而广之,可能你刚好在忙,比方说你在打电脑,长辈来了,应该先放下来,先问好。处处不要忘失了这个恭敬之心。比方说现在是坐在车子上面,车子正在高速行驶,突然发现叔叔在开车,这时候就不能把车窗摇下来,大声在那里:叔叔!这个就会有安全的顾虑。所以,学礼要学得灵活,不可以学死了。 这个“过犹待,百步余”,我们可以衍生成送宾的礼仪,送客人。“过犹待,百步余”,就是送长者、送客人,要等他离去以后我们才走。所以送客,也要能让人家宾至如归的感受,备受尊重。 我们送客,把他送到电梯口,坐电梯下去了,我们再回来。这样子客人的心中很温馨。假如没有电梯得话,我们就把他送到楼梯口,再回去,比较适当。古代的人他在送长辈、送师长的时候,确确实实都是做到了“过犹待,百步余”,都是看到老师已经转弯了,见不到老师的身影了,他才离开。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,内心真是无比的欢喜。因为在送师长的这个过程里面,我们的脑海不断浮现着我们的人生,假如没有遇到师长,智慧不开,烦恼不断!就是因为有师长点点滴滴的教诲,我们才得以在人生能有这么多的成长。所以,目送师长的过程,都是含着一颗感恩的心,珍惜这一分师生之缘。所以古代人,人与人相处非常有情义,就是有这一分情义,才写得出很多非常感人的诗词。 感恩蔡老师!感恩《弟子规》读书会各位老师!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